龙将:理性看待三公支出
中国法制网
2015-07-28 11:06:00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自2010年首次公开“三公”经费以来,“三公”经费每年的增减成了社会的热门话题。五年时间内,特别是2012年,中央单位“三公”经费支出一年内减少将近20亿元。伴随着的是这一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规定涉及面之广、力度之大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党和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体现了“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坚定决心。
遏制铺张浪费,重点是在打造廉洁奉公的政治生态环境。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全国各地更广、更细范围内的“三公”经费公示制度将建立起来,通过更透明的监督来打造更好的政治环境。
但对待“三公”经费支出,不是越低越好。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政府部门的任何一项活动都会牵扯到费用,一味的降低经费支出对提高服务质量是不利的,甚至会引发一系列问题。因此,“三公”经费该怎么减,从哪里减,减多少都是一个需要摸索的过程。在提高政府部门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的降低经费支出,这个度要把握好。因此,笔者认为“三公”经费的减少会是一个U型曲线,再减少到一定程度后会随着国家经济的增长而增长。我们要理性对待经费的减少和增加,不能一味的认为减少就是好,就是对。同样重要的是,要对经费的使用有透明的监督机制,机制的建立与正常运行才是确保“三公”经费真正的因公而支,为民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