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职业化”还需“双臂合一”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农民“职业化”还需“双臂合一”
本周,同安142名农民将赴长汀、漳浦上课,月底,合格的学员将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证书是一份荣誉,种地也会受人尊重。”天岩山蔬菜专业合作社成员戴育志憧憬着颁证的日子。(7月13日 新华网)
传好接班人,避免“青黄不接”。由于效益低,很多地区像戴育志所在的村庄一样,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随着大批青壮年农民向城镇转移,谁来种地、如何种地成为很现实的问题。就算再先进、现代的农业技术也总需要人来管理,可现状却令人堪忧。
学好真本事,上好“扫盲课”。现代农业是规模化、产业化、生态化,不再是单一农户,也不再是脸朝黄土背朝天。随着土地流转政策、农业科技、农业企业走进了农业发展,对农业从业者要求也就水涨船高,不再是单单靠经验种、靠天收的模式了,必须提高理论、科学技术水平,否则就是农业现代发展中的“文盲”。“搭车”、“充电”势在必行,改变传统农业发展观念。特别加强学习农产品质量、市场营销、蔬菜生产、病虫害管理等理论课程,各种实训课程。还要注意课程的安排与职业农民类别匹配,教育跟上了,就等于进步。
搞懂好政策,紧跟“护航舰”。日新月异的农业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和资源的禀赋。好的政策就是农业发展的“护航舰”,指引发展方向,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政策要落地深根,农民的职业化培养是关键。因地制宜引进科技型企业,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为本地农民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职业农民要因材施教的,挖掘其潜力,发挥其优势,课程设置要结合农民文化程度、生产方式、农业产业等实际情况。同时,培养职业农民要整合资源,鼓励优秀职业农民流动起来,不局限于一村一镇一县,调动大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职业农民真正“职业化”。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掌握一定的技术水平才能更好的读懂政策,运用好政策,充分发挥政策的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在农民的危机感、企业的使命感、政府责任感下应运而生。职业农民“职业化”任重道远,农民因材施教才能称为职业农民,职业农民这一资源有效整合利用才能谈得上“职业化”,双臂合一才能发挥最大的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