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邑:如何让“有作为”不替“无作为”买单
中国法制网
2015-07-13 08:36:22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7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听取督查情况汇报时说:“不能像你们材料中汇报的那样:缓作为没事,反而快作为为缓作为买单;不作为没事,反而有作为可能替没作为买单。这叫什么道理?”又说,“尸位素餐、无所作为是典型的吏治腐败,这样的干部应该追责!”(7月9日《京华时报》)
当下的官场有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做事的人反而被查处,不做事的人反而平安无事。所谓,做事肯定会犯错,不做事就能不犯错。在这样的情况下,不仅仅滋生了一些干部为官不为的想法,同时那些敢于干事的官员,因为在干事中必然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那么在考核和评优中,反而得不到“拥护”,最终让干事者寒了心。如此一来,不干事者只会偷着乐,干事者只能选择不干事。
要防止“有作为”替“不作为”买单,笔者认为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要改变唯票考核干部的惯有做法,增加日常考核的比重,真正从日常的考察中识别干部,评价干部,真正让那些敢于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脱颖而出。
二是建立为官不为处罚机制。要落实干部责任清单,对照责任清单,对干部是否有作为进行量化评价,对于那些在其位不谋其事的干部要及时更换并严肃处理,真正打消“不干事就不会出事”的心态。
三是加强监管防止乱作为。鼓励干部“有作为”不等于允许干部“乱作为”,在干部作为过程中必须守住法律的底线,必须坚持红线不可碰的原则,否则就会让那些作为不能成事反而坏事。
“三严三实”中有一条就是“创业要实”,就是要求广大干部要敢于担当,不能遇到矛盾绕着走,要有时不我待的精神,不能由守摊子的想法,锐意进取、攻坚克难,为实现伟大“中国梦”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