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邑:变样的“礼尚往来”一戳即破

中国法制网   2015-06-17 10:53:58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昨天,中纪委官网转发《中国纪检监察报》文章称,据有关部门调查,70%至80%的贪官有在节假日收礼受贿的记录。虽然在纠“四风”的过程中,纪委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查禁,节假日、婚丧嫁娶贪腐问题频发的现象大为改变,但仍未绝迹。(6月12日《京华时报》)

“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相互之间的人情往来,不仅是人情味的体现,更是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礼轻情义重、君子之交淡如水更是被传为佳话。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变迁,人情和礼义也逐渐变味,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反而成为了一种攀比式的往来。

那些腐败的官员们和受贿者们,可谓是瞧准了这一点,借助逢年过节的时机,打着联络感情、意思意思、表示表示的借口行贿受贿。从土特产到礼品,从购物卡到红包,从上门送礼到邮寄电子礼品,真可谓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贪污腐败的官员,明明是行贿受贿,非得打着“人情往来”的借口;明明是行藏污纳垢的肮脏之事,却要借“礼尚往来”的高尚之名,企图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

但是殊不知,这样的礼尚往来其实很容易就被识破,首先是从礼金数额上判断,普通的人情往来相互之间互赠虽然也是常事,但是更多是点到即止,不应该出现巨额的情况。同时从送礼的目的上可以判断,礼尚往来更多是一种单纯的交往,而腐败确实借助人情往来行使权力的交易。

这样的行为不仅是法理不容,更是助长了社会不正的风气,所以对于这类变样式人情腐败,要坚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一是要加强查处,特别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期间,要加强监管,真正让那些私下的交易曝光在监管之下。二是要完善制度,真正加强对权力的管束,真正让政府行为更加公开透明,让权力无利可循。三是强化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思想教育,真正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彻底拒绝腐败,预防腐败。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