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有我主张:加大公开透明力度,还原公车姓“公”本性

中国法制网   2015-05-25 14:33:32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近年来,公务用车改革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一项重点政治热门话题,提及公务车,人们脑海中首先想到的或许是闯红灯,乱停乱放,公车私用等字眼。由于长期缺乏有效喝严格的监管,以及特权思想的作祟,使得公车成了特权和腐败的象征。据有关统计,我国每年公务用车运行费用在1000亿以上,运行成本巨大,且存在使用不规范、资源配置不合理等诸多弊病,“车轮上的腐败”已成为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 公车改革如何能成功,其实就是如何能做到让公车姓“公”,不姓“私”。治理公车,关键不在于给公车的配置制定标准,而是公车的性质要回到姓“公”不姓“私”。既然购买公车的钱来自纳税人所交纳的税,性质是公款,公车的用途也是作为公务使用,那么,公车理应从标准制定、购买与使用等各个环节都应当有公众参与、公众决策、公开透明。 对公车进行改革,让公车姓“公”,就必须要强化公车监控,建立公车信息公开制度。利用GPS卫星定位系统、数据共享和查询平台等现代信息手段来实现对公车的实时监控。一定时期将公车使用的详细信息公布在相关网站上公布,以方便公众查阅。同时,应积极鼓励社会监督,采用在公车上安装统一车牌或涂刷统一标识,设置公车腐败举报热线等方式和手段,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反公车腐败的良好风气。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