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三公经费预算的变化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近日,财政部公开了今年的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安排情况。2015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预算63.16亿元,这一数据比去年年初预算减少8.35亿元,下降11.7%。在“三公”经费总体下降的同时,体育总局、交通运输部等10个部门2015年的“三公”经费预算却较上年有所增加。
中央“三公”经费持续“瘦身”,社会舆论均给予了积极评价。但对于一些部门“三公”经费的上升,社会舆论却是一边倒的批评,声称违反八项规定,顶风违纪。
笔者认为,一边倒的批评实际上不符合事实。职能部门预算的调整,增加或是减少,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根据业务的增加减少,预算相对应的调整,是合理合法的。比如,国家体育总局的出国费用较上一年度增加了3000万元。但其增加的具体原因体育总局已有说明,因为今年很多单项体育运动将组织举办世界锦标赛等赛事,为炼好队伍,积累大赛经验,了解对手,同时争取奥运会参赛资格,必然会较去年出国次数增加,自然相关支出有所增加。
那些批评者没有了解清楚三公预算增加的原因,就一股脑的批评,显然是草率的,是该让人引以为戒的。但同时也说明了我们政府部门工作没有做到位。对于这些可能引发公众猜测的事情,这些本可以避免的误解,政府部门是可以通过前期的信息公开消除于无形的。
我们要建设廉洁政府,离不开群众的监督。群众关心财政预算、积极监督政府是一个好的征兆,说明我们群众的参政议政意识的增强。群众希望“三公”经费下降,也说明了“三公”经费确实存在各种问题,群众的呼声,政府不能置之不理。
我们的政府需要在群众参政议政意识增强的新常态下,顺应作为。要加大预算信息公开的力度,对于复杂的问题、名词要通俗易懂的解释,让群众明白,要让群众充分行使他们的知情权。只有群众的知情权得到了落实,才谈得上有效地监督。这样,才能避免浪费财政资金,也能更好的把钱用在刀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