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蓉: “借调”不能有借不还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工资、编制在原单位,工作却在另一个单位,这种特殊的人才流动方式被称为“借调”。在一定意义上,借调对促进人才交流、提升基层人员业务能力具有积极意义。但是,近年来借调变得越来越随意,借调人员越来越多,借调时间越来越长,借调形式花样百出,由此滋生出懒政、怠政等“机关病”,有的更暗藏腐败,对转变政府职能、提升行政效率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在基层干群中备受诟病。(4月27日人民网)
借调是一种常见的人事安排,被借调的人员会从原单位暂时"借"到其他机构或单位任职,以执行指定的工作。然而,这种司空见惯的人才交流方式,却变成了一种新的“机关病”。
对于被借的年轻人来说,借调既是机遇也是困境,被借走意味着工作能力突出就有可能留下来。但是,不是所有的借调单位都有空的编制,长期的借调让他们“漂泊机关”,人在新单位,编制在原单位。之所以借调走的往往是年轻人,因为他们有更加强的工作能力,好使唤,好干事。既然单位没有空编,为什么还要长期把借调人员留下?我们不可否认部分单位是因为日常事务繁杂,人员协调不够,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单位借调人是因为“使唤不动”老员工,造成单位没有人干实事,所以借调变成老员工懒政、怠政的保护伞
另外,现在的借调还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我们不难发现,被借走的人员往往编制在乡镇,乡镇条件差,工作累,借调则成为他们改变现有工作环境的很好方式。“凭关系,找门路,”为寻求借调单位挤破了头,不仅仅造成了乡镇人才的流失,同时也歪曲了年轻人的工作心态。
借调之风的盛行,最终只会让乡镇才人越来越少,通过关系调走人员,也会造成其他人的不平衡心理,出现消极思想。对于现在机关部门人才流动的诟病,我们需要加强制度建设,构建严格的人员借调程序,从而切实纠正“有借不还”的不良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