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撤县设市”热潮背后的“功利病”

中国法制网   2015-04-26 17:48:24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警惕“撤县设市”热潮背后的“功利病”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如今,打开很多县级政府的官方网站,都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关键词:撤县改市。(4月25日 西部网)

近日,“撤县设市”成为一种热潮。有多热,据公开资料显示,目前全国酝酿“撤县设市”的县已达上百个,有媒体最新统计的数字是:至少138个。全国有计划撤县设市的县多达四五百个。那这些县为什么热衷于改市?是为了当地发展?是官员为了利益?还是发展的必然进程?目前看来,各个申请地都有各自的理由。但不论什么理由,不管各地热情有多高,我们的审批者都要理性对待,不能再现1997年前盲目追求“县改市”造成的“假性城市化”、占用耕地、权力寻租等问题。毕竟,谁又敢保证“撤县设市”地的动机都很单纯,没有一丝杂念,不存在功利思想?显然不可能。要防止问题重演,笔者认为,我们需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搞清楚“撤县设市”的目的到底是为什么?不可否认,一些地方是真为了利于当地发展而撤县。大家都知道,现实中“县”与“市”虽然只一字之差,但县与市之间的确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诸如经济发展角色定位不同,形象有别,资金、政策扶持力度不同等。自然为了获得所谓的平等,就只有“撤县设市”这条路了。而另外一些地方撤县的目的就值得商榷。他们往往借城市化之名,谋求局部短期利益之实。毕竟,当地决策者谁又敢拍着胸口说,在自己为政期间推动“撤县设市”没有想过要名利双收。设市成功,是自己推动的,既可以落下好名声,又能在资金的安排、城市的建设、人员调配、待遇提升等等方面有很大的话语权。退一步说,即使申请未通过,对个人也不会有任何损失,既然如此,“撤县设市”热情自然高涨。

其次,“撤县设市”政策的顶层设计能否具有前瞻性?当2011年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对具备行政区划条件的县可有序改市”后。一些地方已意识到“撤县设市”将会再次启动。也就意味着所有的县都有机会。但要让这些机会变得公平、公正,这就要求即将出台的设市标准一定要具有前瞻性。正如北京大学行政法专家王锡锌讲道:这个顶层设计,既要防止一哄而上,又要避免一刀切。在顶层就不能是谁的关系跑的厉害就改了。而是用一些硬性的标准考虑新型城镇化的最基本指标。那标准应该如何制定?笔者认为,一方面要重新核定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城区人口、基础设施中的指标,既先设定必要的准入条件,让那些不符合条件的主动退出申请行列。另一方面要与当前我国发展和今后的城市布局规划等相结合。如果设计出的政策太过于理想化,无论对城镇化建设还是申请“撤县设市”都的一种打击。

另外,执行政策能否实现公开、公平?申请者那么多,肯定不可能全面同意。对于这么多审批者,一是审批流程要实现阳光化操作。二是将评判标准公开化,让参与申请的地方都能看到通过的标准是什么?未能通过的还存在那些短板,赢得正大光明,输得心服口服。三是对于违规审批行为,要严肃查处。

搞清楚了以上问题,同时在制定相关政策和给予资金支持时能做到对县、县级市、区等一视同仁,“撤县设市”热潮自然会降温,大家多县或市的认识也会更理性,“一窝蜂”现象就不会出现。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