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车“贴标”上路不如大减数量来得实在

中国法制网   2015-04-20 09:21:38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公车私用是个社会关注的老话题,这个问题必须治,且要根治。公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要卓有成效才可以。今年年初,有报道称,江西省今年上半年要力争完成省直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年底前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及参公单位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而早在去年的12月,江西省九江市就积极推动实施了公务车贴标签制度。成效如何呢?(4月15日 新华网)

  为根治公车乱象,从上到下发的有关加强公车管理的通知不少,在节日期间,针对公车私用,有的派出暗访组,日夜巡查;媒体也是一路跟踪,多次曝光,通过外部监督、媒体监督,也就一时一事的效果,此现象仍然不断。

  此前有很多地区都曾采用给公车贴上标签的方法,将公车进行明显标识,提高透明度,加强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但实际效果并不佳,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畸形现象。原因在于,对某些党政干部及其司机而言,“你有千条计,我有过墙梯”。其关键在于当群众监督举报后,相关部门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没有相应的监督措施对其处罚处理。

  诚然,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为公务车贴上标签,亮明身份,无论它开到哪里,办什么事,都能置于大众的视野中,接受群众最直观的监督。这个看似简单易行的招数,一下子把复杂问题简单了,却在短时间内见效,有效刹住了公车私用的歪风。

  然而,公车改革的核心在于使公务车回归执行公务的本位,取消官本位注入其中的特权。公车置于阳光之下,保障了民众对公车身份的知情权,让公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落到实处。同时给公车贴上标签不能“一贴了之”,莫把“一贴灵”变成“一次性”,需要用法规制约“公车乱象”。

  说到底,公车“贴标签”上路不如大减数量来得实在,只有真正地减少了公车数量,才是釜底抽薪之举,才能彻底地杜绝公车私用现象再次发生。根治“公车乱象”只有从根本上大规模减少数量,才能杜绝一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乱象,否则,一些单位公车数量不透明,私用公车时将标识取下来,这样的给公车贴上标签仅仅是“隔靴搔痒”。 (文/张雨竹)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