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语:不怕“揭丑”敢于创新 避免政府发布“模式化”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不怕“揭丑”敢于创新 避免政府发布“模式化”
昨天,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发布《2014年政府信息公开第三方评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自2009年起,该所“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连续对国务院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评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2月中旬,56家国务院部门中外交部等6个部委至少每个月开一次发布会。但与此同时,还有11家部门没有召开过新闻发布会或者参加过国新办召开的发布会的任何记录,有9家部门仅召开过一次新闻发布会或参加国新办会议的记录。按照要求,与宏观经济和民生关系密切以及社会关注事项较多的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原则上每年应出席一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或相关负责人至少每季度出席一次,但评估发现,至少有6家此类部门未能达到这一要求。(3月31日《北京青年报》)
这篇报告的一大亮点,即是论述问题的篇幅远大于成绩。敢于自我揭丑、自我批评,无疑是一种进步;勇于创新,利用网络等新平台进行政府信息发布,也是一种进步。而敢于自我揭丑,避免政府回应“模式化”,还要我们进一步努力和完善。
加大创新力度,让网络平台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渠道。主动利用网络科技,加大创新力度,改变传统信息发布方式,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法治指数创新工程项目组”对包括国务院部门在内的行政机构,就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策解读回应三个方面的公开进行评估。微平台成为发布政府信息的新渠道,且活跃度较高。很多政府部门开通了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还有的另外,还有的研发了APP软件,开通了移动客户端。有了这些现代化的网络工具,信息发布变得快捷而简单。
加大处罚力度,对公开行政进行处罚。以前,行政处罚往往只能做到对当事人特别是被处罚人公开,一般不对公众公开。但此次评估发现,国务院部门中除不具备行政处罚权限的部门外,至少有10个部门在门户网站上公开了全部类别或者部分类别的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的信息包括处罚依据、当事人姓名或者企业名称及主要违法事实、处罚结果等信息。但多数行政机关发布的解读内容多来源于当地新闻媒体不同角度的报道,缺乏政府主导下的全面性解读。在回应社会关切方面,存在“回应模式化”、“回应缺乏实质内容”的现象,使得回应不仅没有起到正面的效果,反而引发了更多的质疑与不信任,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如果规避这种缺点,这值得引起思考。
主动利用网络科技,加大创新力度,改变传统信息发布方式,是新时代的新要求。敢于自我“揭丑”、自我批评,是新常态下的新要求。将两者有机结合,就不会再出现政府回应信息千篇一律的模式化,就能更好的适应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