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报财政收入是错误为政观产物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虚报财政收入是错误为政观产物
董大胜表示,对中企境外投资基本上没有进行过审计,而在审计中发现,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的五成为虚报。(3月4日 《京华时报》)
昨天,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审计署原副审计长董大胜在政协经济界驻地接受记者专访,称一些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有五成都是虚报的。地方财政有五成为虚报,不仅让人纳闷,为什么?有必要吗?
地方财政收入是指地方财政年度收入,包括地方本级收入、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情况能很好的反映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原本实打实的收入,何以一些地方政府要人为的拉高收入,对外虚报?其实,这就是错误为政观的产物。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认为,自己施政业绩如何?不是搞点基础设施建设,招多少商引多少资就能显现,关键的是要让当地老百姓、干部感受到地方财政收入每年得到大幅增长,感受到政府有钱用。一边是虚高的财政收入,一边是大幅的支持,看似收支平衡,结果却多是寅吃卯粮,一个领导主政这几年多半用光一个地方以后多年可支配财政收入。下一个接任,要干出政绩,也只有打肿脸充胖子,继续虚报下去,而财政赤字的气球什么时候破灭,谁也不管不问。
另外,长期形成的GDP高低论英雄的考核机制也促使了虚报现象的发生。多年来,地方GDP增幅成为上级考核的主要目标,既然GDP增长了,相应的财政收入也要增长,否则,单一的增长是说不过去的。为了自己的“官帽”,自然虚报就变成小儿科了。
老百姓尚且知道,有多大能力就干多大事,明知道财政收入不足,为了一己私欲,为了所谓的政绩,就干起了今吃卯粮,为后任者挖起了坑。这样的做法显然要不得。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官者,不能仅仅考虑自己的前程,更要把如何搞好自己主政地经济、社会发展放在首位,少一些务虚,多一些务实,少一些“砍树”,多为后人载一些树。当反思虚报财政收入背后的原因,痛下决心,勒紧裤腰带,埋头苦干,只有这样,虚报的财政收入才能变实,老百姓才能真正感受到有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