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夏:“形式过重”究竟是谁惹的祸?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犹如过河需要搭桥渡船,凡事离不开必要的形式。要想调研、谈心,下基层、面对面就是必要的形式。然而,下基层若走马观花,如何发现一线实情?谈心若不掏心窝子,怎能获知百姓心声?实践表明,丢掉本真,过于看重形式,甚至为了形式而形式,结果往往适得其反。(3月26日 新华网)
在工作中,避免不了一些形式,比如要下乡调研,坐车、面对面交谈就是缺少不了的形式,但是简化形式与复杂形式却是可以选择的,有些豪华车接车送,组织群众热烈欢迎仪式,走过场的“面试问答”,走马观花的隔窗看看等等,这样的调研可真是把形式走够了、走到位了,但是,不得不问,这种丢掉本真、形式过重的方式是有用的吗?那么,“形式过重”的作风究竟是谁惹的祸?
猜想一:是干部。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形式主义的6种表现,一是学风不正,学用脱节;二是文山会海,空话套话;三是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四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五是不切实际,不求实效;六是落实不力,工作疲沓。干部热衷于各种形式,是虚荣心在作祟,是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理解不到位,是乐于享受的心理在作祟……
猜想二:是一些被检查的基层干部。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些基层干部希望给下来检查的领导干部留下好的印象,就组织群众弄欢迎仪式,就选择家庭条件好、服从安排的群众作为座谈对象。
形式主义过重,严重危害着党、国家和党员干部的形象,疏远着干群关系、拉开了干群距离。“形式过重”的作风必须得改,关键还是干部自身的作风,作为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轻车简从,走走路,随意看一看,随意聊聊天,才能看到、听到真正的民生、民情;作为基层干部,不必因为上级检查而紧张,只需要真实的呈现当地的风土民情就行。回归本真的工作方式才最贴合民心,才能真正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