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东:却能温暖万千旅客的心

中国法制网   2015-02-27 21:00:16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2月24日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6万多次。(2月25日《南方都市报》)

    此文的作者王磊光是一位80后博士生,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文章风格朴实流畅、真挚生动。这篇笔记既是一位文科博士的一家之言,也可算是行进中国里的一幅文字素描。这篇文章不仅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甚至登上了各大媒体的头条,《新京报》、《京华时报》、《中国青年报》等重要评论板块也就此发表了评论。

    文中记载了作者的在春节里的返乡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这些平实的乡村生活见闻,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的思考。许多网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评价,但也人指出返乡笔记有“美化”嫌疑,有网友评论道:“什么素质,绿皮火车脏乱差,打牌外放音乐严重影响他人,居然还好意思美化……”

    其实,在仔细读罢这篇笔记后,人们会发现作者对于“绿皮车”并没有什么溢美之词。他在观察普通火车与动车的不同氛围时写道,“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按说车速缓慢、设备落后、人满为患的绿皮车被方便快捷的动车、高铁取代,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为什么会引发王博士的感叹呢?与其说作者对于绿皮车存在“美化”,其实更多的是一种“怀旧情结”在发酵,毕竟绿皮车承载着太多人的时光旅程。对于王博士和许多80后、70后而言,绿皮车在异地求学、长途旅行中都扮演过重要的角色,因此能轻易勾起心中对光阴流转的感怀,追忆绿皮车,或许留恋的是过去生活里那种不紧不慢的速度,是人与人之间的那份不必处处设防的真诚,是对未知旅程的那份忐忑与期盼。

    当然绿皮车的继续开行,肯定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怀旧心理。绿皮车不仅票价便宜,而且车站设置较密,且以小站居多,确实为很多低收入群体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在春运期间绿皮车集中登场,也恰恰印证了“人民铁路”的底色。在春运庞大的出行刚需面前,全面走向市场的铁路总公司并没有“一切向钱看”,在优质优价的客运产品之外,铁路还坚持向社会提供着廉价出行方式,哪怕速度慢一点,却能捎上走得慢的人,哪怕没啥效益只有公益,却能温暖万千旅客的心。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