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冰莲:档案“洗白” 黑的白不了

中国法制网   2015-02-26 12:48:17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李斌、陈尚营、李劲峰)根据全国统一安排,目前,各级组织部门正在对干部人事档案分级、分批展开系统专项审核,各级别公务员和参公管理人员档案均将纳入审核范围,直接向干部人事档案造假乱象“亮剑”。 记者采访发现,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成为一些地方干部人事管理的“潜规则”。在中纪委公布的2014年中央巡视组两轮巡视整改情况中,巡视涉及的20个省份中15个省份的整改通报提及整治干部档案造假,其中河北处理了11名身份造假的干部。(2015年2月25日 《光明网》)

  近年来,各地干部档案造假现象屡被曝光,“年龄越填越小、工龄越填越早、学历越填越高、身份越造越假”。2013年4月任太原市质量检验协会秘书长的王红英,自1991年来3次涂改出生日期,从实际的1976年3月14日最后改为1978年12月15日;轰动一时的河北石家庄“骗官书记”王亚丽,档案中除性别是真的外,姓名、年龄、履历均是假的,其档案中90多枚公章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是假的。

  “洗白”档案的事情不是没有听说过,但几乎都是在警匪片中,需要“洗白”的也都是有过前科的刑满释放人员或者是卧底出于工作性质需要而伪造一份假的档案的公安干警。没想到“洗白”档案的情节尽然被我们的一些干部如法炮制,应用于“洗白”自己的档案资料,在档案中修改年龄、增删履历,甚至将背景材料整体“洗白”。

  笔者认为,想要避免“洗白”档案的事情再度发生,首先需要基层档案管理干部提高认识,认真严肃对待档案管理工作,不能随意修改甚至删除档案信息,一旦发现协助他人违规修改档案信息,应予以严厉处罚;其次,相关部门应建立全国联网的干部档案库,实现干部级别信息公开化,避免人事档案“黑箱”化管理模式,为社会监督创造条件;最后,由于违规修改档案信息的成本畸低,导致干部档案“洗白”泛滥,因此还应该加大对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制定具体的制度,对修改档案信息的干部进行严厉的惩处。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