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白色:“短平快”要重质才会“高大上”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近日,中央巡视组向社会发布“2014年中央巡视组第三轮专项巡视反馈情况”。值得一提的是,这轮巡视并不是以往的常规巡视,而是对13个单位进行专项巡视。尽管从时间上来看,专项巡视在一个月左右,比常规巡视的时间少了一半,但是,节奏“短平快”、人员“专兼广”的特点,使专项巡视突破对象类别、巡视批次、条块级别限制,更加机动灵活,更突出问题导向,更能立竿见影。受访专家向记者表示,2015年,巡视制度这把反腐利剑已指向国企,而专项巡视亦将成为今年巡视模式中的新亮点、新常态。(法制日报 2015年2月9日)
“专项巡视”最早出现在2014年1月。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十八届中纪委三次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专项巡视是继2013年中央做出“巡视对象不固定”、“巡视组长一次一授权”变革后的又一新部署。它以问题为导向,形式更为灵活,哪里问题多、哪个部门问题多,就往哪投入更多力量,以便发挥巡视和监督的最大效力。
作为新生事物,专项巡视一经推出,就赢得了各方“点赞”。相较于常规巡视来说,专项巡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短平快”。“短平快”的巡视“风格”,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更减轻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集中资源用在突出、典型的地区、部门和问题上,对于任务重、要求高的巡视工作来说,是不可多得的“良方”。
不过,在看到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短平快”可能带来的问题,并加以预防。“短平快”的初衷是好的,若是执行不力,过分求快,那么巡视工作自然无法做到仔细、深入,会造成“漏网之鱼”的产生;若是被腐败分子钻了空子,则会是对巡视工作严肃性、权威性的巨大拷问和质疑。另外,就像刻意追求政绩,若巡视工作这根“指南针”偏离了大方向,过分从严从快,追求数字上的“美观”,势必有失客观,造成“冤假错案”的产生。
“短平快”很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在“短平快”的同时,保证巡视工作的质量,做到“不放过一个坏人,不冤枉一个好人”。这就要求增强执行力,不断探索好的工作方法,在坚持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之下,保证客观公正。首先,应建立起监察机制,严查问题和可能产生问题的风险点,做到“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次,应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机制,做到不把查处问题数等“纯数量”指标当做唯一标准,在追求问题解决质量上下功夫,做到数量和质量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