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建设最终应该谁来说了算?

中国法制网   2015-01-28 07:32:05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没有高铁,城镇就是散落的珍珠;通了高铁,城镇就是项链上的珍珠。”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1月27日 《新华网》)

“要想富,多修路。”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广泛共识,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不乏现在的一些国际大都市,像英国的利物浦、美国的纽约、法国的马赛、德国的汉堡、荷兰的鹿特丹,还有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如大连、旅顺、青岛、上海、汕头……无一不是依靠交通优势发展起来的。1996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范伟、李海表演的小品《三鞭子》更是形象、具体、生动地阐述了当地因为交通不便,不但道路难行,更重要的是导致当地的产品运不出去,而严重阻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发达便利的交通是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无论对于地方政府而言,还是对于当地群众来说,无一不是利大于弊,所以当一条高铁规划修建后,高铁线路怎么走,站点设在哪,自然就成为很多地方关注与争夺的焦点。而且各地在争夺过程中,也可谓是花样百出、不遗余力。有的地方是打“悲情牌”,利用修高铁对交通发达地区是锦上添花,但对交通“穷县”则是雪中送炭的强烈反差来争取;有的地方是广泛调动各种人脉资源,通过拜会知名乡友,奔走斡旋等方式来争取;在湖南邵阳甚至出现了十万民众施压书记市长,争不到高铁就下课这种极端方式来争取。

笔者认为,出现官民齐心争夺高铁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也是符合情理的。毕竟这无论是对政府、还是群众而言都是一件好事。然而,高铁设计其自身的逻辑,走线设站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密切相关的,应该有科学的分析和选择,应尽量少打“利益牌”多打“民生牌”,以公平公正化解高铁之争的矛盾。做到现实需要与长远规划相结合、自然地理与经济版图相结合、惠及民生与服务国家战略兼顾。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