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ring:“下”来的干部亦能“上”

中国法制网   2015-01-27 14:31:08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干部人事工作有一个老大难——庸官难治——只要干部没犯什么错误,即使不干什么事,组织上也莫可奈何。“不到年龄下不了,不犯错误动不了”长期困扰干部人事工作。这种现象,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开始有了改变,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破除官本位观念,推进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阐述,指明了改革方向。(人民网 1月27日)

   长期以来,不少到年龄的该下的领导干部又要再到人大、政协干上若干年;政府和党内换届,领导干部无非是挪个位置而已,有些还是原地不动;发生一般纪律处分的领导干部不但下不来,有些还提升了,现在,对领导干部的纪律处分也贬值了;因为不称职下来的领导干部更是凤毛麟角;很多干部只要不犯大的错误,就是一种终身制, 别说让干部正常“下”,就是想让一些长期在同一岗位任职的干部交流到别的岗位,都有难度。 严重阻碍了党政人才的合理流动配置。 

    追溯干部“能上不能下、能进不能出”的主要原因:“官本位”的影响根深蒂固,“一朝入仕,终身为官”,不少人千方百计谋官求职,乐上恐下,对“出”和“下”普遍持抵制态度;认为不犯错误不会“下”,“下”就是犯错误,就是受到了组织处理。一旦有的干部要“下”,就会出现干部有怨气、领导有担心的现象;有的领导干部受“关系网”、“说情风”等不良风气的影响,有求稳怕乱的思想;量化标准不明确。对担任各级各类领导职务的干部,没有分层次、分类别提出相应的岗位职责规范;考核方法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其岗位的特殊性,不能因人而异地进行考核,难以界定干部的潜在实绩与明显实绩、个人成绩与集体成绩、历史成绩与现实成绩;能下的配套环境难以优化,包括“下”来干部难安排和“下”来干部难管理。

    解决干部能上能下的关键环节在于“能下”的问题,而长期以来“能下”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只有建立一个领导干部“能下”机制,才能把整个干部队伍激活;领导干部只有“能下”了,才能腾出更多位置,把更优秀干部选拔到工作岗位,才能实现真正的能上;只有建立一个领导干部“能下”机制,在位的领导干部才能有危机感,才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才能切实做好人民的公仆;领导干部只有“能下”了,才能形成领导干部岗位竞争局面。

    因此,建立一套干部“能下”机制非常重要,领导干部“能下”就成为了一个常态,“能下”的干部心服口服,也不感到丢人;能上的干部确实上去了,各方面的机制约束、竞争压力等使其只有好好工作、廉洁从政。这样,干部队伍这盘棋就下活了。正如,湖北省鄂州市实施的“任期+实绩考核”,开始畅通干部正常“下”的渠道。实行职务任期制后,明确了干部“下”的情形,规范了干部“下”的程序,界定了干部“下”的依据,给干部带来了思想观念上的强烈冲击,使干部有“下”的危机感,‘下’来的干部也不会自暴自弃,只要努力干事,业绩得到认可,仍然有‘上’的机会。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