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遏制农村“群腐群贪”?
中国法制网
2015-01-25 16:07:14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2008年至2014年11月,广东检察机关共受理涉农职务犯罪线索5648件,涉案金额达33亿多元,而被立案的5337名犯罪嫌疑人中,科级以下人员占比高达95.86%。(1月25日 人民网)
侵吞受灾群众的“救命钱”、虚报冒领骗取补贴款、违规拨付支农资金、巧立名目私分集体资产……近年来涉农职务犯罪花样百出、危害巨大,“三农”领域被腐败侵蚀严重。
一些镇街干部、行政执法人员和司法工作者,不仅没有奉公守法、当好“守门员”,反而弄虚作假,将“三农”资金当成“唐僧肉”,加以克扣盘剥,成为“基层硕鼠”层出不穷的重要原因。部分基层执法者监管“走过场”,致使国家和农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有的行政执法人员不仅不认真履职,而且为违法者提供便利和庇护,在查处和执法前通风报信,成为涉农犯罪“保护伞”。有的行政监管部门还与镇村干部、社会人员勾结,直接参与侵吞财政惠农资金。
涉农职务犯罪严重侵犯农民群众最直接利益,影响基层稳定,易引发集体上访、越级上访、长期上访乃至群体事件。
为进一步遏制涉农职务犯罪,在保持严打高压态势之外,应进一步挖掘基层涉农职务犯罪线索,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民主监督管理,从制度上压缩涉农职务犯罪空间,打造覆盖基层、多方联动、惩防并举的“反腐网络”。打击涉农职务犯罪,还需要地方党委政府和“三农”相关职能部门加强联动合作力度。各地党委政府将打击涉农职务犯罪工作纳入到地方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发改、财政、农业、林业、水利、国土、环保、民政、社保、扶贫等涉“三农”部门与检察机关加强协作配合,在“三农”政策特别是惠农支农补贴方面互通信息,建立案件线索移送、办案协作和共同预防等工作机制。(李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