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资送礼”打了谁的脸?

中国法制网   2014-10-28 15:06:12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据《新京报》报道,河南沈丘下辖自然村李庄和朱庄的上百户农民,十年间都在寻找“出路”:这两村庄通往省道的只有一条土路,遇雨寸步难行。村民多次向上级政府申请修路,却因不符合“村村通”规定未获批。许多村民认为,修路之事无人管的主要原因是“上面没人”,于是他们筹集了6万元准备“打点”领导。结果,此事经媒体曝光,集资款被退回,村民们的“努力”打了水漂。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近年来,随着各级政府向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加,为路的问题犯愁的地方不太多了。正因如此,河南这两个村庄被一条土路折磨10多年,更凸显出悲剧意味。相比于国道省道,村庄出行的路似乎是“小事”,但对生活在那里的人来说,则是绝对的“大事”。

       这样的“大事”,村民求告无门,于是乎在“上面没人就办不成事”的观念影响下,村民集资数万元欲送礼打点。村民们最初萌生这想法,是看周边其他村庄,都能顺利修了路,唯独自己所在的村子成为“孤岛”。然而,按照一些地方官员的说法,村民的修路愿望落空同样是因为一个“法”字——这两个村不符合“村村通”的标准。官员们两手一摊,政策没规定我们也没办法。

       按照规定,官员确实无法对民众诉求“有求必应”,但这并不意味着民众的诉求应该被“冷落”。地方官员应用更积极的态度去争取,如果能想办法帮着解决当然最好,倘若不能立马解决,至少努力去争取了,同时也做到了“有问必答”。但是,他们却无视民众利益诉求不作为,机械地执行所谓的“规定”,骨子里是消极怠政。

       不管怎样,村民为了修路而被逼出“集资送礼”的念头,都是极大的讽刺。我们的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我们的官员,是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所有的政策,都是为了解决老百姓的问题难题而设置的。但地方官员只是机械地执行规定,无视民众的一再诉求甚至祈求,拿政策来搪塞应付而不作为,这表明部分政府官员为民之心还需要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还需要加快。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中国法制网:弘扬法制精神 促进社会和谐

  联系网站:fzchncn@126.com 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ubao@123777.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