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听听骂声开始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20日,郑州空气污染指数爆表,网友“大花猫”通过网络发布《致郑州市长马懿的公开信》,信中称“对你和你的政府对雾霾治理非常不满。”公开信引起广泛关注。23日,在郑州市市长马懿的秘书对记者回应“骂骂无妨”后,马懿在郑州市政府官网发表《致郑州市民的一封信》,表示公开信对大气治污建议富有建设性,政府应该认真对待。(11月24日《新京报》)
批评之声贯穿全文,但这封公开信不只是情绪化的吐槽。在信中,“大花猫”还给出了三点建议——“坚决关闭污染企业,终结其存在,不使其死灰复燃;市区汽车分单双号,隔天轮驾,尾气排放减半;所有建筑工地,无尘管理,专人监管,并对监管人员实施监督追责。”这些吐槽和建议,通过上万的转发,一并传入了郑州市长马懿的耳中。
面对骂声,郑州市市长回应“建议富有建设性,政府应该认真对待”。是的,做好雾霾治理工作乃是政府的分内之事,可就现实情况来看,尽管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工作做了这么久,这么多,于公众切身感受来讲,空气污染似乎并没有太大的改变,甚至反而较之以前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百姓骂市长自然不能把空气骂清新,这种骂声或许也是一种不理性的表达,但却足以显现出雾霾问题治理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言辞激烈的市民公开信,得到了理性诚恳的市长回应,这在当下来看是个很好的结局,对其他地方来说,也不乏借鉴价值。然而,更普遍的现实是,当前的“批评与回应”机制尚不健全,要么是民众对公共事务不够热心,要么是热情被扼杀在一次次的无人回应之中。
可能有些骂声不理性,但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了官方与民间沟通不畅,信息公开不透明,才致使公众对一些情况不了解,对于这种情况,更应该怀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态度,反思自己的工作有何改进之处,切不可动辄拿起诽谤的罪名来吓唬百姓。同时,骂声也是公众行使监督权利的体现。政府是纳税人供养的,对于公共政策和工作成果,公众自然有监督的权利,它反向督促和激励着政府改进工作方法,对于关乎民生问题的解决,尽最大努力给公众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而不是为了政绩工程而忽视民生问题的解决,对雾霾治理来说更是如此。
说实话,公众监督政府,百姓骂官员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这本是政治伦理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公民更主动地发声,政府部门才更容易正视问题。批评与回应的渠道、机制越完善,整个社会才能越发良好地运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