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化制度设计,打破“人走政息”困局

中国法制网   2014-11-18 11:39:48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曾主政山西大同5年的个性官员耿彦波争议再起。日前有媒体报道,其被调离后有125项在建工程被叫停,有民众喊话要求耿彦波回大同收拾“烂摊子”,持续引发关注。(11月18日  新华网)

    官员周期性调动,或使其任内开启的工程陷入无以为继的尴尬局面。继任新官理政,前任者的“半拉子”工程却未必能获重视。小至栽花种树,大至巨额工程,前后两任官员工作衔接出现“断裂”的现象时有发生。

    近来,有关耿彦波的争议再次引爆舆论。作为耿彦波的继任者,大同市市长李俊明一再表示,政府是连续的,并承诺新官要理旧账,做到“五个凡是”以全力保障政府工程的推进。此番媒体曝出,耿彦波被调离后被叫停的125项在建工程,或因债务压力而停工。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也已提出,“改革政绩考核机制,着力解决‘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及不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同时提到“改革和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在改革现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的同时,增添老百姓考核元素,才有可能杜绝“半拉子工程”,倒逼官员兑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承诺。因此只有细化制度设计,才能打破“人走政息”僵局。

    第一、树立法治观念,推进依法行政,才是避免“人走政息”、打消群众焦虑的最佳路径。从这个意义上说,地方重大行政决策、发展规划等行政行为,既需要经过规范的法律程序,还需要公开透明、完善监督考核。如此,才能让民众的“不确定感”减少,对未来的信心增加。

    第二、建立健全监督制度,进行民主决策。对官员决策的大刀阔斧能否同时得到有效的制度监督,需要有更多民主讨论、决策的程序,既定的城市建设规划,不因为个别领导的到来而改变,也不因为其离任而举步维艰,这或许才是城市走出政绩怪圈的关键。

    第三、设立领导干部的终身负责制,进行相关的追责。细化官员对于政府项目的终身负责制,诸如追究的渠道、追究的主体等问题,,这样才能倒逼官员在制定决策时能够不以自身政绩为出发点,而是要与中央的方针政策、一地的经济发展,规划设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李碧清)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