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官者切忌再拿“偶遇”来“博头条”

中国法制网   2014-11-04 16:48:24
更换背景颜色:
 
 
 
 
 
 
 
更改文字大小:

 

 

    一段时间以来,“偶遇新闻”频现。有“偶遇”领导干部乘地铁、坐公交的,有“不经意”得知领导干部下乡调研自带方便面的。偶尔一起不足为怪,但“偶遇”成风则令人起疑。(11月4日,人民网)

  一些领导干部制造“偶遇”,无非是想宣扬自己低调、务实、节俭,彰显转作风成效,但“偶遇”太多、刻意做作的本身却泄露了秘密。事实上,从请人给自己代写文章,到频频制造“偶遇”新闻,不论宣扬的手法怎么变,给自己造势的意图没有变,沽名钓誉之心没有减。前些年,有的地方评选“全省职业教育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杰出青年,竟然局长、处长纷纷占主角,追名逐利可谓无所顾忌。

近年来,随着反腐的不断扩大,惩治了一批又一批的贪官,他们大多“台上反腐,台下腐败”,民众对于这样的“高调秀”似乎已经习以为常,自然对“偶遇”事件少了些许好感。

诚然,随着一些“偶遇”地方干部的照片和消息曝光,人们以往习惯在会议里、电视上看到的领导干部身影,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街巷、地铁和公交车站等寻常的地方。在收获“亲民”“没想到”等大赞的同时,也引起了不少讨论。当然,这当中的质疑声有褒有贬。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近年来官员美化自己的“形象工程”过多,而且这样的“秀”又总是重承诺轻实效,逐渐造成群众的不信任,丧失了自身公信力。

的确,很多官员上演的所谓“亲民秀”的背后却是贪污、腐败的劣迹。然而,当民众见惯这样的台前高呼反腐台后不断收钱的“假面贪官”后,对“偶遇”官员这样的事件有所怀疑也是合乎情理,但是在质疑的背后,还是应当看到这些官员的良苦用心,他们也是想更多的贴近群众。

笔者认为,“偶遇”事件无需过多解读,更不应理解为“作秀”,只是,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之际,还请广大党员干部多多下到基层,倾听民意、了解民情,贴近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才是真。(刘洛妍)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