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挑刺是转作风的“催化剂”
中国法制网
2014-10-26 22:09:36
- 更换背景颜色:
-
-
-
-
-
-
-
在江干区,每周三的晚上,是党员干部雷打不动的工作时间。(浙江在线 10月22日)
一个名为万名党员干部“周三访谈夜”的活动,按照"1+1+2"的模式,即1名区级机关干部,1名镇街干部和2名村社区工作人员的模式,走村入户,听事情、办事情,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从去年12月开始,连续40周,398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累计走访居民群众40135人次,截至目前,征求意见建议8700余条。
把“挑刺权”交给广大群众,让广大群众在日常办理业务和办事过程中对机关干部的作风、效能进行“挑刺”,才能真正倒逼机关部门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服务品质,改进工作作风,避免被“挑刺”。一方面,群众数量多,是真办事,接受“挑刺”的机关部门对于每一位前来办事的群众是防不胜防。机关干部要想不被抓住小辫子,只能把每一位办事群众真正当成“挑刺工”。另一方面,最根本的是,对机关“挑刺”,实质上就是监督,而监督权正是群众的基本公民权利之一,让民众对机关进行“挑刺”,实质上就是让民众行使公民监督权,是落实公民权利。
总而言之,要强化对政府部门和机关干部的监督,关键不是依赖人力、精力都有限的内部监督,必须利用好外部监督,发动民众起来监督,才会真正发挥监督力,起到监督作用。
姓名:慕云舒